一、专业历史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于1995年开始筹建,1999年获国家教委批准,2000年开始面向全国首届招生。本专业立足辽宁省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面向全国,培养具备金属材料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领域从事质量检验、腐蚀防护、热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工艺设计、设备维护、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办学20年来,已有约1200名毕业生,在石化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及冶金等行业领域成为技术骨干。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2020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二、专业特色及优势
专业秉承石油化工办学特色,紧密围绕石化装备“设计→制造→检验→使用→安全维护”这一产业链,通过实施理论全面和“三层次递进式”实验实践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共建共享机制持续开展“理化检验、热处理”等职业技能资格证培训工作,夯实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专业坚持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实施“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三级责任育人和“课内-课外”两层思政教育模式。
三、专业师资力量
专业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实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2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助项目1人,专业外聘行业企业专家4人。
四、专业平台
依托学院资源,现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平台主要包括材料焊接成型与检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油化工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化工装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此外,专业还建有材料热处理、金相检验、理化分析、腐蚀与防护及新材料制备五个专业实验室,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蔡司图像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工作站、光电化学反应仪、高频红外定碳定硫分析仪等各类大型实验设备。借助上述专业实验条件,能够开展课程实验教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实践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
五、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及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凝炼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方向,科学设计、制定培养方案,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基于OBE理念,专业将成果导向教育贯穿整个人才的培养过程,建立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质量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新技术,开展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混合式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专业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培养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立德育人。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平台及校外实习基地,坚持素质、能力、知识并重,开展理化检验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提高授课质量及效果。
近年来,专业教师围绕我校石油化工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科技厅、教育厅项目15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CPCI收录3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专业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金属腐蚀学》获批省一流课程,“石油化工腐蚀课程教学团队”年被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评选为“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教学团队”。
六、专业学生培养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人才培养。从新生入学开始,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指导,开展专业教育、学习帮扶、考研及就业指导等,带领学生深入专业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科技创新及各种大学生赛事。近年来,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比例达20%,学生参与教师课题20余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职业资格证的比例达35%,专业就业率平均为93%,考研率约20%,特别是两名本科生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公费攻读博士学位。专业充分发挥抚顺石化城和沈阳装备制造基地的产业优势和地域优势,培养具备“理化检验、材料热处理、腐蚀防护”等技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已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汽车等领域输送1200余名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